你别骗我,真的都没成功吗?
先问是不是,再问为什么。
标题的论点是不是成立,取决于怎么定义“拥抱AI成功”。
如果以行业论坛上演讲的ppt,或公众号上的专访文章为准,那营销行业已经AI得很彻底了,营销人被AI替代指日可待。
而我更想讨论的,是夜深人静时,老板们回想起公司真实日常时,内心的感受。
为了尽量客观,先引入一个经典的评估框架,是由哈佛商学院大咖教授克莱顿·克里斯坦森提出的 Jobs to be Done理论:
“用户购买一件商品,并不是想拥有这件商品,而是想“雇用”这件商品帮他完成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任务。”
When we buy a product, we essentially ‘hire’ something to get a job done.
我们可以沿着这个视角,看看今天不同角色的营销人到底怀揣着什么样的Jobs to be Done,而AI能不能帮上忙?
为什么老板都特别想拥抱AI?
我在很多场合会通过两道调研题来了解听众:
1. 你相信这波AI将深刻改变世界吗? 选项:坚信 / 不确定 / 不信
2. 你工作中用过AIGC的工具吗?选项:没用过 / 简单试过 / 我是高手
在收集到的超过2000份样本中,所有老板的答案惊人的一致:坚信!但没用过。
随着了解的深入,我慢慢理解了背后的逻辑。
先说为什么老板都坚信。
营销行业的老板,大都是成功的营销人出身,而成功营销人的核心天赋,就是敏感。
对美敏感,对人敏感,对产品敏感,对世界敏感...
同时,作为一号位,老板又都是异常焦虑的。
因为肩负着远见、果断、前进等等太多责任,即使在这被称为“历史垃圾时间”的周期里,也不能更不被允许躺平。
最后,营销是个高度人力依赖型行业,想要规模大,就更多人。
而管理人的苦,尤其是管理营销人的苦,我也不敢说我能懂。
这是我多年观察下来的 “Agency规模魔咒”,随着人数增加,人效总会在某个顶点后持续下降。
于是,这波规模空前的AI浪潮,是敏感 焦虑又痛苦的老板们,唯一能选择或者不得不选择去相信的希望。
至于为什么信而不用,更容易解释一点:老板的核心职责是销售,而销售的核心是处理与人的关系,这个AI真帮不上什么忙。
令人十分怀念的去年
2022年11月30日,OpenAI发布了ChatGPT。
短短两个月,用户数就突破了1亿,互联网史上第一!
2023年春节过后,大潮卷入国内,上到九十九,下到刚会走,可以不认识李佳琦,不能不知道GPT。
大家在媒体的神化式渲染中,夜里做梦都想用GPT。
但该死的美国人卡着脖子,OpenAI根本不为我国提供服务,就算会翻墙,中国手机号和银行卡也注册不了。
当时我们做了营销行业第一个基于大模型的对话式机器人,能让客户全员轻松用上GPT。
老板们反响极其热烈,买单极其痛快。
就像好文章收藏了不等于看了,GPT也是一样,买了并不等于用了。
没多久,我们便迎来了用户的一波吐槽:
GPT不懂营销,GPT套话大王,GPT胡说八道......
其实我们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,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,但效果都不理想。
最后的判断是:营销人学不会prompt(提示词)。
直到一年后的今天,这条预测依然坚挺着,那自然的推论便是:
对话式AI机器人帮不了营销人。
后来,我们通过改变产品交互形式,让营销人可以不用学习任何prompt的写法,按照熟悉的下Brief思路来命令AI即可。
客观地说,在降低用户学习门槛这件事上我们做到了能做到的极致。
就当我满心欢喜地去向老板们报告更新时,被另一个意料之外的终极拷问牢牢拿捏了:
你们跟 文心一言/讯飞星火/Kimi/豆包/秘塔/…有什么区别?
当客户问出这个问题时,我就知道没法自证价值了。
不是因为没有差异化,恰恰因为我们产品从里到外都跟其他完全不同,客户还会这么问,那我是没可能在同一层面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的。
这就好像,我去一家医美,问医生 您能跟我说说水光肉毒热马吉超声炮光子嫩肤之间的区别吗?
有良心的医生肯定劝我别浪费钱了。
为什么CMO的路也这么堵?
虽然很难在工具功能层面直接感受价值,但好在老板们的坚信程度足够强大,通常还是会让我们向内部推进。
接下来就来到了CMO层面。(这里用CMO这个词,代指甲乙方的高级管理人员)
企业级AI咋咋呼呼讲到今天,价值主张依然就一个:降本增效。
但问题是,降本增效永远是老板的job to be done,CMO的最高优先级是把事儿干好,把KPI完成。
这才是最大化体现部门价值的方式,而CMO个人价值的另一大衡量指标,是团队的人数。
这是我十年前就犯过的错误,当时拿着个SaaS工具跟CMO说,我能帮您把团队从20人减到10个。
人家礼貌地笑笑:那再减下去很快就轮到我自己了。
就连苦命干活人儿也不爱AI
虽然对减人完全不感兴趣,CMO还是希望AI能够帮助团队提效的,干更多的活儿,交付更好的KPI。
所以很多AIGC工具,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那些,需要真正动手干活儿的苦命人儿。
且不说国内To C工具从来就很难收到钱,即使在大厂不计成本狂推免费的情况下,排名第一有4000w用户的豆包,月活跃率(每月登录几天)还不到4天。
为什么会这样?
也许因为今天AI工具太难用了,学起来麻烦;
也许因为AI还不够聪明,出的东西质量不足以帮忙。
但肯定还有另一个也许,真正需要干活儿的同学们会问:
如果AI干了我的活儿,对我有什么好处?
传统雇佣关系的本质,是雇主付钱购买员工的时间,员工干活儿。
而站在员工的角度说,最好这个活儿只有我一个人能干,背后的付出越神秘越好。
否则理论上就得解释:我每天交出的东西是不是需要8小时?
营销AI的不可能三角形
回到初始问题:不同角色的营销人到底怀揣怎样的Jobs to be Done,而AI能不能帮上忙?
老板的Jobs是降本增效,但没法从工具功能层面判断AI是不是能帮忙,所以没法跟老板讲:我有一个好功能...
CMO的Jobs是通过KPI证明团队和自身的价值,所以没法跟CMO讲:AI能帮你减人...
基层员工的Jobs是干活儿,所以没法跟员工讲:你的活儿可以用AI干... 至少不能当着领导的面对他讲。
于是,一个完美的不可能三角形诞生了。
这种不可能背后最核心的矛盾是:
证明自身价值是所有人的核心需求(按马斯洛理论可以从第一层一直穿到第五层)
而AI,如果不够好,就无法为组织提供价值;如果太好了,组织里的个体就失去了价值。
所以今天AI最好的商业化方式,依然是卖课。
过去一年里,找我去讲课的 vs 找我买产品的客户数量差不多是10:1。
AI课,至少能帮助老板缓解焦虑,帮员工开阔眼界提升认知,而下课后大家又都可以回归熟悉的日常。
悲伤故事结尾的一丝光亮
过去的一年里,我多次面对客户坦诚地逼问:此事到底有没有解?
那背后的潜台词是:谁都会指出问题,有能耐你把问题解决了啊。
经过苦苦思索,我可以给个v0.1版本的答案:
对于老板,必须要在 组织视角 vs 员工视角 中做出选择。
AI没法面面俱到的去适应一个个具体的员工,在他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和目标中提升效率;
更大的目标应该是站在组织的视角,利用AI沉淀知识,优化流程,人机协同,在真实人员流动的基础上去提升整个组织的生产力。
对于CMO,目标不是减员增效,而可以把手中的整个组织的营销资源AI化,去赋能组织内的其他部门和组织外部的消费者,自然也放大了团队和个人的价值。
对于基层同学,不用担心被取代,牢牢握住任务的开头和结尾:创作什么 和 挑哪个好。中间的生产过程交给AI去疯狂放大吧。
以上的答案,既不是AI生成的也不是我计算出来的,而都来自实操中客户共创的灵感和点亮,在此致以匿名的感谢。
今天,AI带给我们的巨大希望和落地中的点点卡顿,并不是历史上的稀有奇观。
当年电力发明被引入工厂后,也遇到了类似的瓶颈,并未交付人们期待中的价值。
一直到后来分布式电源改造了车间布局,推动组装系统的出现,才开始了生产力的飞跃。
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乐观,等待一些流程和组织的创新来释放AI的巨大价值,而且,这注定是一场双向的奔赴
(正说着,OpenAI就发布了全新会“system 2 thinking”的全新模型 o1,聪明劲儿又上了一个全新台阶)。
预祝大家都能在这波浪潮里乘风前行,因为,营销人是值得永远被需要和被爱的。